观察三则:蔡省长的“论文门”、EDG夺冠后续以及应该抵制《尚气》吗?
最近台湾省内关于蔡省长的“论文门”又火热了起来,我原本准备梳理一下,没想到工作量意外的大。
首先死咬蔡省长的彭文正是个“深绿急独”,为什么他要批斗蔡省长?可能涉及民退党内部派系斗争。其次蔡省长是法学博士,她的论文几经拉扯终于被公开,看过的专业人士评价褒贬不一。作为同行,也为了严谨,我应该先扫一眼论文再点评。最后给蔡省长颁发博士学位的LSE一会儿说学位没问题,一会儿又否认持有蔡省长的口试报告,整个过程十分诡异,联想当初LSE在卡扎菲之子博士论文丑闻中的作为,此番蔡省长论文门显得更扑朔迷离。
三个问题,每个都需花费不少时间,所以原定的梳理到现在也没写出来。
那边文章憋不出来,这边就先找个替代性的话题谈谈。我预选了两个题目,时效性都差一点,但也都属于现在谈仍然非常有趣味的类型。
一个是EDG夺冠后续。上个月初EDG在S11击败DK,引发的各地年轻人庆祝活动着实让很多中老年人吃了一惊。网上各个看LOL或不看LOL的都跑来蹭热度。
蹭的好的当然还要数B站上那几个写战术分析的,真的是有板有眼,就像学文学的做精读,学法律的磨合同,学数学的推公式,举手投足里全是技术的美感,讲究的就是一个“精确”。
蹭的不好的当然也有,这里点名批评“看理想”发的那篇《我们的人生,都需要点热血》。我看了文章开头,差不多就知道作者不看LOL,稿子是攒出来的,属于硬蹭热点。硬蹭也就罢了,偏偏还放不下“文化人品头论足”的架子,看起来十分别扭。
举个例子,EDG的热血大致上属于大圣归来这种,多少年成绩不佳,今年在不被看好的情形下夺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去年花大价钱买选手重组时,EDG就已经被一些人称作“银河战舰”,今年夏决上EDG捧得银龙杯,它更是带着LPL一号种子的头衔登录的世界赛。可是到了“看理想”笔下,故事成了小乞丐大败武林高手的爽剧套路,张口就是“EDG的低谷遇到了DK的高峰”。谁说EDG在低谷了?事实上虽然外界赛前普遍看好DK,但DK也不在高峰,至少去年冠军上单牛古力被FPX买走以后,很多人认为DK今年的实力是下滑的。把热血当卖点的文章,却连是哪种热血都没搞明白,就很尴尬。
EDG夺冠后续里有趣的点一个是各个自媒体蹭热度的姿势,还有一个就是官媒的亲自下场。11月10日,哔哩哔哩英雄联盟赛事发布了一条由新华社制作的视频:《新华社CNC对话厂长、Sky:电竞职业选手是怎样炼成的?》。这条视频一天后也在新华社的账户放出,不过名字改成了“对话中国电竞丨电竞职业选手是怎样炼成的?是吃青春饭还是大有可为?”。节目请了三位嘉宾,一个是EDG的教练、也是18年带领中国队夺得亚运会电竞表演项目英雄联盟金牌的主教练阿布,一个是EDG的队魂厂长,还有一个是上古大神、魔兽争霸3时代的“人皇”Sky。
一个官媒主持人三个电竞从业者,这场对话很有意思,讨论的话题很直接,比如网瘾少年能成为职业选手吗?如何成为职业选手?打职业等于玩吗?职业辛苦吗?等等。看得出来国家有意出面引导电竞行业的发展。想想也合理,毕竟电子游戏后面有上千万甚至上亿的青少年。有些朋友可能记得我在B站深度参与了余亮老师一档以前叫“停不下来”现在叫“群众聊天室”的节目,前一阵子我们做了一期节目,邀请了中南大学的雷望红老师分享她在乡镇调研的结果,雷老师介绍说,其实在乡镇,有许多看不到出路的少年,他们的人生志愿是做游戏主播。游戏问题其实早已是个社会问题。
如果说新华社的节目有意思,那么之后还有更有意思的。11月23日,B站上EDG的账号发了一条视频,内容是厂长宣誓入党。这条视频有110万的播放量,满屏的弹幕滚动的都是“明凯同志”。在我看来,这条视频背后的信息量极大,关于官方的态度,关于游戏行业,关于选手,关于观众,关于B站,关于青少年。顺着刚才游戏问题已成社会问题这一点接着说下去,21世纪前叶,游戏还引发了政治治理的问题。
我预选的两个题目一个是EDG,还有一个是《尚气》。关于《尚气》该不该引进?它是不是辱华?网上的争论非常激烈,超出我预想的激烈。正方观点和反方观点我看了很多,怎么说呢?我觉得如果把双方论点总结成一二三四五,列举下来,都有有道理的点和道理不那么强的点。
听上去我好像要和稀泥,其实不是,我的态度还是挺鲜明的,不卖关子,我觉得不引进是合理的。我只想说一个理由,这个理由目前似乎还没有人讲过。
我想先提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以前我在说到《英国人:国家的形成》这本名著时曾介绍过:现代意义的英国,也就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其实是一个1707年开始形成、只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定义何为英国人,而不是何为英格兰人、何为苏格兰人,曾花费英国人许多功夫。
何为英国人呢?《英国人:国家的形成》有一段描述是这样的:“英国国家的形成首先是通过战争。与法国的战争,一次又一次让英国人直接面对一个显然敌对的异己,并激励他们集体以反抗法国来界定自身……我曾指出并继续认为,这是一种习惯于战争并常常通过战争来界定自己的文化。”
这个老辣的观察不可谓不准确。英语中为什么有那么多带有别国国名的讽刺性短语?18世纪英国报纸为什么往死里黑法国?今天的BBC、《经济学人》为什么总是摆脱不了偏见?深层的原因其实都藏在英国建国时的文化基因中。
作为英国长子的美国,很多方面也遗传了英国的作风。对于何为美国人这个问题,不能说美国人回答的方式与之前英国人的方式高度雷同,只能说两者一模一样。这一点只要考察一下美国建国以来几乎和其年龄一般长的战争史,基本一目了然。甚至因为历史更短的缘故,在这方面美国的态度很多时候比当年的英国还显得积极。
了解了上述观点之后,我再来讲一个故事。之前我和留学时候的老师聊天的时候,听老师说,英国有不少搞理论的教授非常痴迷《权力的游戏》,为什么痴迷呢?理由可能很多人想不到,他们觉得盎格鲁撒克逊文化里缺少上古传说。是,英国有《贝奥武夫》有亚瑟王有梅林,但是总的来说英国的上古传说不够古,传说体系也不够丰富。所以,当《权力的游戏》这类作品出来时,他们会觉得这是在丰富他们的文化体系,《权力的游戏》是会形成新的文化传统并流传下去的东西。
美国人对丰富自己文化传统的渴望,只会比英国人更强烈。爱默生为什么被美国文学界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最早高呼美国要建立不同于欧洲的“美国文化”。麦尔维尔的《白鲸记》为什么广受赞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小说”。不管是爱默生还是麦尔维尔,不管是爵士乐还是嘻哈,不同的故事只是相同模板的一再重复,谁也不要低估美国人为自己“积淀”文化底蕴的决心与热情。
带着文化积淀的视角再回头看美国的流行文化,我们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那些哪里是肤浅的娱乐工业,分明是一个年轻国家给自己书写历史的刻苦尝试。
话讲到这里其实很多朋友应该猜到我要说什么了。是的,漫威的漫画和电影就是美国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播得如此广,影响力如此大,它们是要被刻进美国文化DNA、作为美国的“上古传说”流传下去的。从这个角度讲,注定要成为美国传说一部分的“尚气”,不是普普通通的一部电影的主角,而是一段对美国很重要的历史,一段文化记忆。
我想提醒各位注意的是,我这里说尚气,用的是引号而不是书名号,因为要被刻进美国文化基因的尚气,不单单是一部电影,还有一整个系列的故事,包含电影之前的漫画,包含和漫画有千丝万缕影响的傅满洲。2021年的电影无论再怎么打补丁,它无法切割和整个系列的关系,它也无法掩盖为数众多的漫画和相关的傅满洲系列搭建起来的叙事框架。说的通俗点,你觉得对美国文化基因来说,是一部2021年的《尚气》电影影响大,还是数量远超于一的作品合力的影响大?
而且不要忘了,美国是一个从各个方面都很类似于英国,需要不断寻找敌人来定义自身的国家。尚气系列里的敌人是如此明显,是如此符合白人至上主义的心理需求与美国霸权政治正确的现实需要,就算国内某些自诩“自信”、一厢情愿地将2021年电影与尚气系列的前尘往事做切割的“大明白”愿意,一些美国人恐怕还不愿意仅凭一部电影就扭转整个“传统叙事”呢。
退一万步讲,即使《尚气》电影真的是想开一个头,一步步摆脱傅满洲的阴影,在成效还不明显、平衡木两边的作品数量完全不成正比的情况下,中国人完全有正当理由不立刻表态接受,先观察再说。哪有(用傅满洲)诽谤了别人一百年,稍稍恢复正常(还不是完全正常)就要求别人立刻接纳的道理?如果真是非要别人立刻接受,这背后的态度和逻辑,又跟百年诽谤的恶棍姿态和强盗逻辑,有什么不同?
反过来说,国内有一些学艺不精却单纯得可怕的“大明白”,以为不引进《尚气》是中国人自信不自信的问题,实际上,他们忽视了这是最基本的人之常情,即被诽谤者该不该有戒心的问题。更何况,诽谤者的档案上还劣迹斑斑,直到今天还时不时添上一笔。更更何况,这档案以及诽谤的恶习,看样子人家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睁眼看世界,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它是要实际行动的。嘴巴张着,眼睛却闭了,这可不行。理想的状态是既知中,又知外,小心谨慎。如果既不知中,又不知外,还浑然不觉,甚至自以为是,那就糟了。